70年栉风沐雨,70年薪火相传,70年砥砺耕耘......眨眼间,铁道警察学院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自1950年建校以来,铁警校友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部又一部的英雄篇章,下面请跟着小编的步伐,一起回顾这些校友的在校经历、从警风采,以及他们对母校的深切怀念。

吾名蒋海春,于2003年8月毕业于铁道警察学院刑侦专业,喜闻母校70周年校庆,作为九九级公安本科学员,倍感骄傲。如今,学子驻守山海关,系沈阳铁路公安局山海关车站派出所党总支书记、所长。离校18载,母校谆谆教诲于心于耳,不曾忘却。在此,向母校汇报在外多年从警经历,遥贺母校70年华诞。
从警18年,先后在刑警、乘警、站警工作,后由武转文,担任办公室秘书、宣传、团委等文职工作。于2019年10月,荣立公安部个人一等功;2019年10月,荣立公安部铁路公安局“全路优秀人民警察”;2015年8月、2016年4月、2017年8月,分别荣立个人三等功,共计3次;2017年6月,荣获沈阳局集团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荣获沈阳铁路公安局“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敏学、笃行,以昂扬锐气不负韶华之年。2003年,我离开母校怀抱,到锦州公安处刑警支队工作,先后于2004年、2008年全路模拟案件考核评比中斩获首位。2009年我进入机关工作,在担任办公室秘书、团委书记、宣传科长的7年间,我由衷地想“讲好铁警故事”,那时的我对这片“业务”一片空白,是母校敏锐精进的教导,让我从敢拼敢闯的有志青年变成肩负重任的带头人。期间我以大力发展警营文化建设为助力,连续举办6届警营文化节,成功塑造“家风、警风、处风”警营文化品牌。创新成立锦铁公安小电视台,开辟出版《锦云林》《警营日记》等期刊,9易其稿、走遍辖区5个文化博物馆、构思建设了公安处主楼、侧楼文化墙,使锦铁公安文化品牌建设叫响全路,公安处被评为辽宁省精神文明单位。

至诚、至公,常励奋进之志显忠诚担当。2016年至2020年,我任职一等站锦州车站派出所政委、所长,母校那忠诚为民的教导时刻在我耳畔回响,于是我带领班子成员主动开展“枫桥经验”下社区活动,利用2年时间让辖区治安落后的偏远社区变成爱路护路的文明社区,我从旅客乘车“痛点”出发,积极践行沈铁公安“真心服务旅客八条措施”,赢得派出所满壁红色锦旗,终于锦州站管内的旅财被盗案和路内治安案件连续下降,派出所也先后荣获锦州市“学雷锋先进集体”、锦州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2020年,我又被调任特等站山海关车站派出所所长,作为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冲,山海关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名播遐迩,为适应“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建设需要,在“改革+管理+信息化”的提档升级目标下,我鼓起勇气,大胆探索警务模式改革,使得山海关所队伍风貌和工作业绩持续向好。2020年7月11日,部铁路公安局郑海洋局长深入山海关站派出所调研检查暑运安保工作,对派出所民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给出了肯定。
90年代,原公安部副部长俞雷在视察山海关车站派出所时挥毫题词“大路通南北,雄关震警威”。如今,战云已远,雄关犹在,雄关铁警的这一棒交在了我的手中,遂不敢须臾懈怠。喜闻母校70周年华诞,一时思绪良多。

拳拳学子情切切,难报母校授业恩。
寒冬腊月,硝烟未尽,于首都宝地积蓄历史底蕴,萌生“铁警精神”,遂六易其址而薪火相传,历经风霜而弦歌不辍,辗转华夏半壁,创造铁警辉煌。此乃母校授我从警首课,故草木不经霜雪则枝干不固,人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
回首从警路,弱冠之年入校门,梧桐伴尔书香浓,意气风发少年时。当年身兼新生教官,曾遇一学弟军姿不稳,百般纠正始得要领,然不过片刻遂昏厥倒地。转眼不惑之年,戎装须臾二十载,学弟亦奋发有为,如今同为雄关铁警,披肝沥胆守一方安宁。闲暇之余提及青葱岁月,晨十圈、晚集合,多少苦与累,都付笑谈中。
想来莘莘学子遍布天南海北,一腔热忱为铁路事业保驾护航,维护安定,亦秉此一脉忠诚也。“至诚、至公、敏学、笃行”八字校训扬天地正气,浩乎沛然。即说母校,惩恶扬善筑一身傲然风骨,润物无声撒遍地桃李芬芳。
七十年时光更迭,不敢忘却传承之志。
七十年栉风沐雨,未曾动摇从警初心。
值“铁道卫士的摇篮”七十华诞之际,祝愿母校继往开来、历久弥坚。感母校立根授业之恩,愿前路昭然,你我共进,何其幸哉!